
三社联动‖“情浓五月天欢乐度端午”端午节系列活动

你以为端午节只有包粽子和编花绳吗?不,我们不一样。“浓情五月天,欢乐度端午”主题活动来啦……
Part 1:
“探访陇原巧手,传承非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有效地利用传统节日这个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三社联动”福源小镇社区试点项目的慧灵社工们带领20余位社区老年人进行了一次寻根溯源的文化之旅——陇原巧手文化馆参观体验。

陇原巧手文化体验馆位于甘肃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馆内陈列了凝结着众多“巧手”智慧的刺绣、剪纸、编织、掐丝画、麦秆画等手工精品。各分馆按照甘肃省内各区县文化特色进行了精心布置,展示了来自各区县的文化手工精品。每一件手工精品都是一个鲜活的“时代缩影”。
活动现场,来自福源小镇社区的叔叔阿姨们跟随讲解员认真的聆听着每一件手工产品背后的故事。

时至端午,现场的阿姨们被“巧娘”们制作的创意手工刺绣深深吸引,其中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浪漫手绳;有“蝴蝶泉边”香艳牡丹刺绣;有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香包,还有各种凝结着最原始淳朴艺术情结的手工艺品,陇原刺绣文化在这一针一线、一钩一绣中充分展现。

而另一旁,长约5米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刺绣作品令所有人叹为观止。这两幅刺绣作品从远处看如同用笔绘成,大气磅礴;凑近一看,一针一线毫不含糊,不失精致,如此巨幅的绣品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围观。据介绍,两幅刺绣作品分别是由数十位绣娘历经近一年时间共同制作完成,工程量浩大。如此精细逼真的作品不得不让人为之点赞。

馆内陈列的剪纸、织布机、木水桶、老式鼓风箱、虎头帽等作品赚足了现场观众的回忆,仿佛把叔叔阿姨们拉回了四五十年前自己还在用这些物品的时候。在现场,常叔叔说;“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童年时的玩具,少年时的生活,青年时的经历,老年时的回忆。今天再见到时,不禁惊喜心酸。这些个已经在现在的市面上或者生活中见不到了,只能这样短暂的一看了,但也是这一看让人不禁回忆起这一生的历程!”现场的阿姨们也都纷纷拿起相机,想用照片留住这些充满回忆的童年物件。
端午节2000多年遗留下来的习俗:挂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情怀,这也是对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无形的“非物质物文化遗产”,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过程中丧失。这样充满“心意”的端午节活动更多的是想唤起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识,能够共同保护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大家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Part2:
“浓情端午, 粽香暖心田”
慰问困难、独居老人活动
又是一年端午节,粽叶飘香传温情。对每个人来说,粽子并不陌生,粽叶裹糯米,酥糯的糯米鲜美、香甜,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舌尖上的美味。正逢端午佳节,“三社联动”福源小镇社区试点项目为进一步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浓厚的社区志愿服务氛围,推动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服务精神,弘扬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精神,慧灵社工们于6月5日下午进行了“浓情端午,粽香暖心田”走访慰问困难、独居老人活动,用爱心汇聚力量,把祝福的粽子送给老人们!
活动中,社工们带着准备好的粽子上门走访慰问了8户困难、独居老人,为他们送去了端午节的问候和精神慰藉,这份带着浓浓情意的端午节慰问品,让老人倍感节日氛围,老人拿着粽子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连声道谢。社工与老人们亲切聊天,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社工不断叮嘱老人要注意身体、注意防火防灾等平时应注意的安全隐患,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社工,社工们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并祝老人们端午节安康,身体健康!
老人康照兰78岁高龄,现一人独居于福源小镇。社工们带着慰问品来到老人家中,老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热情的和社工拉起了家常。社工们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老人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几度热泪盈眶,给社工看自己做过几次手术的刀疤,并说虽然自己现在生活不易,但是身边有很多像社工这样不断帮助她的人,像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养老院的护工等等,所以打心眼里非常感谢大家,也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社工也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了社工工作的价值、意义以及责任,并表示今后也将继续给予关怀,希望老人身健康、长寿!
慰问现场,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点心意,凝聚爱的力量,让本有的这份情谊变得更浓、更深!过节不忘看望困难、独居老人,这让福源小镇的老人们非常感动,连连向社工们道谢。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美德,也让老人们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切身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关爱困难、独居老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慧灵社工们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了解了社区老人的生活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工们会做到更好,带动整个社区居民,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区居民对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积极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争取做到邻里和谐,邻里热心沟通,邻里关心关爱,使整个社区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构建美好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Part3:
“传统扎染显文化,
浓浓香包递真情”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一首熟悉的端午节的儿歌,勾勒出一幅童趣无限、欢乐祥和、氛围浓烈节日画面!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一直流传至今。端午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体现,其中吃粽子、挂香包作为端午节的“标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但如今会做传统手工香包的人越来越少。端午节前,走街串巷、手持香包架的老艺人,香气袭人的香包给商业气息浓郁的端午节市场,注入一股暖人的乡土气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小朋友们缠着妈妈,想要得到香包架上的好看的香包。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增强节日气息,传承端午节制作佩戴香包的独特习俗,同时为搭建社区内亲子交流平台,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兰州市“三社联动”福源小镇社区试点项目的慧灵社工们携手兰州市陶瓷故事手作体验馆的老师于6月5日傍晚,在福源小镇社区开展了“我和妈妈做香包”布艺扎染、香包制作活动,10组亲子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来自陶瓷故事的青年艺术家杜星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扎染的由来、用途以及技巧方式,每组分到两块素布,由杜老师手把手教授扎结的方法,每组的小朋友将自己和妈妈共同扎起来的作品在杜老师的指导下放入了颜料盆中。
趁着上色的空档,每组领到了两块颜色不同扎染方布,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香包,从裁剪到缝制,小朋友们全程参与,和妈妈一起制作香包,不一会一个个三角形状的香包制作出来了,扎染的方布、艾草的芳香两项传统工艺的结合,凝结成了每个小朋友胸前的香包。大家从老师手中领到了自己的扎结并已上色完成的布团,小心翼翼的打开之后,被这精妙的染布技术惊艳到了,每组的花色都是不同的,小朋友们相互炫耀着自己胸前的香包,妈妈们讨论着扎染后的花色,现场活动气氛活跃,同时也充满了端午的节日气息。
此次端午节亲子香包制作活动,增强了社区内端午节节日气息。同时以香包制作的方式,将传统香包制作工艺和扎染工艺融合在一起,提高了青少年儿童传统习俗文化的理解接受能力,集体手工活动也促进了社区亲子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建设邻里互助、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贡献了亲子力量。




喜欢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