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华语广播《中国之窗》:杨洋的爱心故事

发布时间:2014-08-13    浏览量:669

世界各地的听众朋友,欢迎收听《中国之窗》节目。今天的节目由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为您采制。
网址链接:http://gb.cri.cn/1321/2010/12/16/1427s3091439.htm

  听众朋友,这是残疾人志愿者杨洋的一句口头禅。杨洋出生在兰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先天性二级智障患者。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000万智障人士,占全球人口的1%。在中国,智障人士约有1200万。在社会生活中,智障人士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通常,人们送给他们一个歧视性称呼——“傻子”。他们属于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在智障人士中,杨洋是幸运的,在她的身边有很多爱她、帮助她的人,让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欢乐。杨洋今年35岁,但由于智力方面的障碍,她的智商跟一个10来岁的孩子差不多,她弄不明白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很单纯的看待这个世界。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杨洋:比我困难的人还多着呢,

  记者:你觉得你还是有些能力去帮助别人的?

  杨洋:尽我所能吧,老人有时候提东西很费劲,我都给他帮忙。”

  热心肠的杨洋帮助着各式各样的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杨洋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早上要去兰州惠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帮忙,下午她要赶去为兰州市七里河区柔力球队的残疾人服务,到了周末,她就是七里河区残疾人艺术团的志愿者,为他们做道具管理和服务。无论在哪里,杨洋都受到大家的欢迎。

  每天一大早杨洋都要去兰州市惠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帮助那里的学员整理衣服、床铺,打扫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师朱泳兴过意不去,一再请求杨洋歇一歇,杨洋却不听劝阻,手底下还是忙个不停。朱泳兴向记者介绍是说:

  “朱泳兴:杨洋挺有眼色的,她一看来人,给你倒水,喝完了给你添水。因为我们这里有些学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弱一点。她看有上厕所的给开个门,有时候领进去,看上完厕所,( 帮人)提上裤子。

  记者:也是帮了你们不少,你们喜欢她吗?

  朱泳兴:特别喜欢,也特别欢迎杨洋来这个地方。她的能力程度特别好,简单的、不用太多技术性的东西她就完全可以去做。”

  做事有板有眼、条理清楚的杨洋很难让人相信智力方面存在障碍。在传统的观念里,傻子就完全是傻子,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智障人士只是在智力方面表现出了一些残缺,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耐心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就能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正常人一起生活、工作,获得正常人享有的尊严。

  杨洋的正常生活背后,蕴含着母亲的巨大付出和不懈努力。因为母亲始终不肯放弃,对女儿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和教育,智力上有残缺的杨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拥有了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说到自己的妈妈,杨洋潸然泪下,她心疼苦了一辈子的母亲。

  “她为了我累了一身的病,现在母亲的腰椎有问题,我不想她太累了,我太拖累我母亲了。”

  不想拖累家庭的杨洋总是希望找到到一份工作,能够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压力,但她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份固定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寻找,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营生,就是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兰州的大街小巷收集废弃饮料瓶。

  “我不想给家里再添什么负担了,能做的事情我就做掉了。我捡了瓶子自己能用就用了,有些看到路边要饭的我也给一点。我没有工作,我也不想太靠家里。就是捡瓶子,收些纸壳子。能找一份工作是最好的,我给别人送个东西,来回跑个路可以,我认路能力比较强。”

  除了母亲,杨洋要感激的人还有很多,文化馆的老师,残联的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的大妈们,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杨洋找到自信,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们以前的居委会主任对我挺好的。有时候家里停水了,他们知道了就告诉我,赶紧提前把水接上。我要感谢文化馆的老师,还有残联的理事长和哥哥姐姐们。首先一点,他们没有歧视我,一直在照顾我。我们老师也待我特好,他老是帮我攒瓶子。还有百科学校的窦老师和孙老师,老是帮我攒瓶子。有时候我给他们帮着取个照片他们也要给我一份钱,两块三块的。”

  爱让杨洋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她也在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与大伙儿一起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杨洋是很多残疾人团体的志愿者,帮着肢体残缺的残疾人干这干那,因为至少自己腿脚方便,而他们需要帮助。杨洋在兰州市七里河残疾人艺术团帮忙管理道具收拾杂物时,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杨洋部长。艺术团成员的赵振嘉说:

  “杨洋是我们团里的部长,就是管我们后勤的。责任心很强的,专门给我们负责这一摊子。你要换衣服,弄啥啊,我们这些人换衣服,弄啥都不方便,费劲得很,她配合一下,完了,东西还得看着。有时候是在剧场演,有时候在这些地方户外演,没人看也不行。

  记者:她做这些事有报酬吗?

  没有,哪有报酬?都是义务的。她也喜欢这个工作,所以我们就把她叫杨洋部长,给我们弄些开水。她就把开水给我们弄来了,总后勤嘛。”

  杨洋是残疾人艺术团的“后勤部长”,她还是兰州市七里河区残疾人柔力球队的志愿者,队员们练球的时候,她要赶过去帮忙。每周的星期三、星期四下午2点,杨洋的专车——一辆三马子准时停在杨洋家门口接她到队里,接她的人叫罗乾弟,七里河残疾人柔力球队队员,他去练球,杨洋去服务,都是去一个地方,他就专门绕个圈子接上杨洋。杨洋亲热地叫罗乾弟哥哥,“哥哥”对杨洋也是爱护有加。

  “罗乾弟:杨洋她比较热心,这孩子虽然说大脑不是太清楚,但是对人特别热情,特爱帮忙。我们去打球,她就给我们又是倒水,又是搬凳子。

  记者:你对她也很好啊。

  都是残疾朋友,大家相互帮一帮都是应该的。”

  杨洋总是闲不住,一到队里,她就忙着给大家烧水倒水,柔力球队有20多名队员,杨洋认得每个人的杯子,知道谁喜欢喝浓茶,谁喜欢喝淡茶,谁喜欢喝白开水。

  “记者:你能认得是谁的杯子吗?

  行,没问题。

  记者:每个人的杯子你都认识吗?

  哦,有的没带的我就没办法,带的我就给他倒上。”

  杨洋是柔力球队的非队员明星,每个人都要拉着她嘘寒问暖,说上一会儿话。柔力球队的队员都是残疾人,腿脚不便,大伙儿也就毫不客气地喊杨洋,让她帮着拿这拿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对杨洋好,杨洋这么受到欢迎呢?赵振嘉透露了秘诀。

  “对她好的人多了,光不是我啊,大家都对她挺好的,那她对大家好啊,她对大家好,我们肯定对她好。”

  原来杨洋受欢迎的秘诀是如此的平凡,只是对他人好而已。可是,能做到这一点却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杨洋和她的朋友们互相帮助,日子过得充实快乐,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方便、美好。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节目,给您讲述的是残疾人杨洋的爱心故事。节目采制李雪雁,播音于芳。欢迎您接着收听本台下面的节目。